- 時間:2012-07-06
- 點擊:383
- 來源:
一、2010年全省衛生事業情況<?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2010年全省衛生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圍繞健全和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統籌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促進全省衛生事業健康發展。
(一)衛生事業投入不斷加大,城鄉居民就醫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2010年全省共安排中央和省預算內、地方國債資金9.7億元,對23個縣級醫院、55個中心鄉鎮衛生院、35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90個村衛生室、3個市級精神衛生防治機構、2個市級重點中醫院、3個省級醫院的基礎設施進行了建設,這些項目建成后,全省將新增業務用房面積57.<?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5萬平方米,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得到進一步增強。同時,進一步健全了醫療緊急救援體系,為全省鄉鎮衛生院配備了800輛急救車輛和車載設備,蘭州、嘉峪關、金昌三市實現了“120”全覆蓋。省屬重點項目省人民醫院住院部大樓已投入使用,省婦幼保健院保健醫療綜合樓項目和省腫瘤醫院門診綜合樓項目主體工程已經封頂,省精神衛生防治中心住院部大樓、省中醫學院附屬醫院門診醫技綜合樓項目前期工作有序推進。
(二)衛生應急能力建設不斷加強,突發事件衛生應急處置取得一定成效。全省衛生應急處置能力得到全面提高,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基本建立,部門協調聯動機制逐步形成,衛生應急預案體系逐步完善。舟曲縣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發生后,迅速組織開展救災和災后重建工作,認真核定衛生機構災損情況,13個衛生項目納入災后重建規劃,計劃安排各類資金1.04億元。舟曲救災中,全省派出各類醫療衛生人員1037人,采購救災醫用物資31.2萬件(臺、個等),調運防疫食材160余噸。省市專家迅速集結,及時制訂衛生防疫技術方案和工作指南,實行“分片包干、責任到人”的包保責任制,災后48小時實現了醫療救治、衛生防疫、飲用水及食品安全“三個全履蓋”,及時開展疫苗接種、傳染病網絡監測、衛生監督檢測和健康教育,實現了大災之后無大疫。緊急調運大蒜、黃花菜等160余噸,發放中藥湯劑40多萬人次,在防治傳染病、預防抑郁癥、凈化水質等方面收到實效。青海玉樹地震發生后,我省醫療救援隊成為全國第一支到達災區的省級醫療救援隊伍,受到了溫家寶總理的親切接見,通過全力救治,玉樹災區轉入蘭州的340名傷病員全部治愈出院。
(三)加強行業作風建設,部分深層次難題得到解決。通過實踐探索,醫務人員“四個排隊”和醫療機構“八個排隊”、院務公開、醫德醫風考核、醫療機構分級分工管理等制度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全省衛生行業自律作用明顯增強。一是強化公共衛生職能,疾病預防和健康教育成效顯著。全省9個市(州)在鄉鎮成立醫藥衛生管理辦公室,村衛生室建立健康咨詢點,建立了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警機制。二是強化醫務人員管理,濫用抗菌素現象得到有效遏制。各級醫院對不合理用藥的醫生實行降低職稱、處方權監管限制等處罰。醫生住院患者平均使用抗菌素占西藥費用的比例下降11.3%,抗菌素中青霉素使用比例增長7.5%。省級9家醫院記錄不良執業行為積分354分。24家三級醫院醫?;颊咦再M藥品比例下降4.5%,大型醫用設備中CT檢查整體陽性率提高7.1%,患者平均住院日下降了1.6%。
(四)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努力促進民族醫藥的繼承和發展。為加快我省中醫藥事業發展,省政府下發了《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專門制定了《關于支持甘肅省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意見》、省醫改辦出臺了《在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中充分發揮中醫藥作用的實施辦法(試行)》等一系列扶持中醫藥發展的政策措施。通過狠抓落實,中醫藥投入進一步增加,省級中醫床位補助標準提高到了150%,部分市縣中醫醫院財政補助也得到一定的提高。各級中醫醫院的城鎮醫保報銷比例提高了10%??h級以上醫院中醫藥服務新農合報銷比例提高了20%,起付線降低了30%。第一批93種和第二批108種院內中藥制劑正式在全省調劑使用,我省中醫藥特色優勢得到保持和發揮。
(五)公共衛生服務范圍不斷拓展,全社會預防為主的意識顯著增強。2010年,我省繼續大力加強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建設,基本形成了以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基礎、綜合醫院和??漆t院合理分工的城市醫療服務體系。全省75.6%的縣市區建立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覆蓋城市社區人口達612萬。疾病預防控制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縣、鄉衛生機構網上疫情直報率分別達到93.3%和74.92%,全省計劃免疫疫苗接種率始終保持在90%以上。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和衛生廁所普及率分別達到65.13%和57.75%,大力推進健康教育進家庭、進機關、進社區,人民群眾健康意識進一步增強。
通過積極努力,2010年全省孕產婦死亡率由2009年的36.24/10萬下降到33.23/10萬,嬰兒死亡率由2009年的10.97‰下降到10‰,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由2009年的12.41‰下降到11.35‰。傳染病報告發病率506.65/10萬,較2009年下降19.3%,常規免疫五苗接種率均在98%以上,乙肝疫苗全程免疫接種率全省平均為99.74%。居民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34.76%,較2008年降低9.1%。合格碘鹽食用率為97.73%,較2009年有明顯上升。每千人口擁有床位3.02張,較2000年增長了36.65%。在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健全的同時,我省衛生事業發展還存在衛生資源分布不夠合理、群眾看病就醫問題仍然突出、公共衛生服務能力相對薄弱、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礎建設亟待加強等問題和困難,需要積極創造條件,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二、2011年工作重點
2011年我省衛生工作將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為重點,進一步加強公共衛生、醫療服務和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協調做好基本藥物制度建設。
(一)加強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提高衛生服務能力。為全面完成農村衛生服務體系二期工程確定的到今年底我省將基本建成比較完善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建設目標,年內重點完成11個縣級醫院、53個中心鄉鎮衛生院、1170個村衛生室及13個精神衛生防治項目的建設,啟動實施縣級衛生監督體系建設;開展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適宜人才培養和培訓,加強全科醫生培訓基地建設;啟動農村急救體系試點建設,建成市、縣兩級“120”急救醫療調度指揮系統,為基層補充配置救護車及車載醫療設備,建成縱向貫通、橫向覆蓋省、市、縣、鄉的四級急救醫療網絡。
(二)落實優惠政策,繼續扶持中醫藥發展。一是認真落實省政府相關政策,提高醫保和新農合中醫藥報銷比例的優惠政策,實現城鄉居民住院和門診使用中醫藥100%報銷。扎實推動利用中藥材和中醫適宜技術防治疾病工作,確保城鄉居民都能看中醫,吃中藥。二是充分發揮中醫藥在基層醫改中的優勢作用,鄉鎮和社區衛生機構要合理配備中醫藥人員和中醫設施設備。三是繼續加強藏蒙醫為主的民族醫療機構服務能力建設,切實做好藏蒙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四是繼續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省市繼續舉辦“西學中”和“中醫學經典”學習班。五是加強民族醫藥及中醫藥科研工作,支持藏醫藥、蒙醫藥文獻的???、注釋和出版。篩選并推廣藏醫藥特色診療技術和單驗方,調劑符合條件的院內民族藥制劑在全省使用。
(三)統籌規劃,促進衛生事業全面發展。一是編制印發《甘肅省“十二五”衛生事業發展規劃》和《甘肅省“十二五”中醫藥事業發展規劃》,為指導衛生事業“十二五”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支撐。二是努力實現新農合市級統籌,報銷標準提高10個百分點,在平均住院費用保持穩定的基礎上,患者住院自費比例下降5個百分點以上,力爭實現“一卡通”在省內大部分地區推廣使用。三是加快遠程會診系統和預約掛號系統建設,市州以上醫院全面開展預約掛號,力爭全省所有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和目前已具備條件的鄉鎮衛生院實現遠程會診,為全省突發事件的醫療救治提供及時遠程醫療指導。四是進一步落實“管理機構下基層、疾控機構進醫院、健康教育進家庭”的各項措施,力爭實現所有鄉鎮設立衛生辦公室。五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認真做好選派到境外、?。▋龋┩鈱W習進修工作,組織開展中醫師帶徒活動,做好縣以上醫院骨科醫生中醫正骨培訓工作,推廣蠟療治療關節炎技術。出臺政策鼓勵高級人才向基層流動,提高基層高級職稱結構比例。
(四)加大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建設,進一步提升公共衛生服務水平。一是做好重大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繼續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進一步做好鼠疫、禽流感、艾滋病、結核病等重點傳染病防治工作。二是加強對從事職業病危害工作人員的健康教育和職業健康監護,降低職業病危害。三是進一步完善各類衛生應急預案,建設市(州)突發公共衛生應急指揮與決策系統,加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報告與管理,健全部門間、地區間等衛生應急協調機制。四是做好食品安全綜合協調工作,加強食品安全重大事故查處工作,開展全省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目標考核評估,進一步完善與各監管部門間的信息報送、應急處置、聯合執法、重大工作部署等方面的工作程序。五是做好愛國衛生和地方病防治工作,鞏固碘缺乏病防治工作成效,進一步加強大骨節病、地方性氟中毒等重點地方病的防治力度。
(五)加快衛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衛生服務回歸公益性。一是充分發揮政府責任主體作用,統籌規劃配置衛生資源,加強衛生行政部門的組織和協調作用。二是投入方式實現由大中型醫療機構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主轉變。在投入方向、總量和比例上優先安排疾病預防控制、基本醫療服務、城鄉基層衛生領域,提高健康產出的社會效益。落實中央和省級財政支持基層的衛生項目任務,積極協調當地財政及時、足額落實配套資金。三是加快醫療服務方式由疾病診治向健康促進轉變。實現服務對象由個體患者向家庭轉變,服務形式由坐堂行醫向主動進社區、進家庭轉變,服務內容由??葡蛉妻D變,服務模式由階段性向連續性轉變。四是健全基層機構,重視健康教育,加強健康研究和管理,開展豐富適宜的全民健身活動,引導個人和單位進行疾病早期預防。(劉紅軍 陳世星)